“我走后,把我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北京协和医院北京网上炒股配资网,用于医学教育研究工作。” 这是刘少奇的长女——92岁的刘爱琴在2020年6月7日临终时留下的最后心愿。她选择为人类医学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份决定体现了她的伟大与无私。
刘爱琴的童年充满波折。1932年,中央苏区遭遇严峻打击,刘少奇和何宝珍为了继续组织工人斗争,不得不四处奔波。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刘爱琴被迫交给工人朋友抚养。后来,因战乱导致的家庭迁移以及何宝珍的牺牲,刘爱琴和亲生父母断了联系。那时,她并不知晓自己是刘少奇的女儿,养父母待她如亲生子女,然而家庭也遭遇了无情的战争摧残。
为了让刘爱琴不至于饿死,养父母不得已将她送给了一个富裕家庭做童养媳。虽然有了较好的物质保障,刘爱琴却依旧面临着巨大的身心困境。她需要为主人家做繁重的家务,若遇到心肠不善的家庭,童养媳便如同一个小工人一般辛苦。富贵家庭的待遇在当时既是幸运也是不幸。
展开剩余83%在国共抗战合作达成后,刘少奇终于决定寻找自己失散的女儿。他甚至通过《新华日报》刊登了寻人启事。经过一番波折,他们最终找到了刘爱琴。然而,那家人不愿轻易放手,刘少奇不得不花了几十块大洋将女儿买了回来。面对时隔多年的相见,刘少奇热泪盈眶,感慨万千。而刘爱琴知道母亲的牺牲后,十分坚强地对父亲说:“我知道,母亲是英雄。”
为了让女儿受教育,刘少奇将刘爱琴送到延安读书。与她一起就读的同班同学大多是革命烈士的子女。通过与这些同学的接触,刘爱琴逐渐了解到自己母亲的伟大。而邓颖超大姐则像亲生母亲一样照顾她,给了她如母爱般的温暖,这在她的童年里,成了为数不多的温馨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爱琴对共产主义的理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她决定像父母一样,投身革命事业。刘少奇感动于女儿的决定,于是将她和儿子刘允斌送往苏联莫斯科的国际儿童学院深造。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所有在苏联的孩子都卷入了这场灾难。在战火纷飞中,刘爱琴尽力安抚年幼的弟妹们,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战争,坚定信念。
战争结束后,刘爱琴在莫斯科技术专科学校学习时,结识了一位西班牙男孩费尔南多,二人彼此相爱,并秘密结婚。然而,1951年,刘少奇因工作需要访问苏联时,得知了这段婚姻。得知费尔南多是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人的外甥后,刘少奇强烈反对:“你们的信仰不同,你们未来会面对许多困难,我希望你和他分开。” 尽管刘爱琴心痛,但她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最终与费尔南多分手,回国后嫁给了人民大学的同学巴彦孟。
作为一位严父,刘少奇对儿女的要求极为严格。即便是对刘爱琴这样长时间未能在身边成长的女儿,他也不例外。1951年,刘爱琴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刘少奇因认为她尚未成熟而投了反对票。这个举动促使刘爱琴更加努力,她放弃了国家提供的工作,主动要求与丈夫和女儿一起前往内蒙古。1958年7月,他们一家收拾行李,离开了北京,开始了艰苦的生活。
临行前,刘少奇再次严肃叮嘱女儿,提醒她不要忘记初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他经常提醒她,自己是党和人民花了几十块钱“赎回来的”,这份恩情她要用实际行动报答。在内蒙古的20年里,刘爱琴与百姓同吃同住,住在土坯房,吃窝窝头,深刻感受到人民的疾苦,也更好地理解了他们的需求。
1966年,刘爱琴的党员转正申请终于得到了批准,这一次刘少奇没有阻止,她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她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即便父亲与丈夫相继去世,她依然坚强地继续前行。1979年,她被调入中国人民警官大学任教,并获得了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奖章。
1989年,刘爱琴迎来了自己的爱情。她与曾任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秘书的书法家沃宝田结婚,结束了20年的单身生活。婚后的生活平淡而幸福,两人一起做饭、散步,分享日常的温馨。刘爱琴在晚年也格外注重健康,特别喜欢快走,并将这种生活方式坚持了多年。
刘爱琴常常感叹自己一生的坚持源自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她将这份乐观的态度传递给了下一代。同时,她也深知父亲刘少奇的艰辛和付出,始终尊敬父亲,并继承了父亲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在她眼中,父亲不仅是革命英雄,更是一位严厉而平凡的父亲。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刘爱琴在病榻上得知消息后,心系疫情,心系百姓。她做出了令人震撼的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北京协和医院,用于新冠疫情的研究工作。她还要求子女不要为她举行葬礼,认为这是一种浪费,她一生没有给国家和百姓添麻烦,也希望自己能以最简朴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在刘爱琴去世后,她的遗体被捐赠给了协和医院,按照她的意愿,家人没有为她举行任何葬礼,而是通过遗体捐献的仪式悼念她的离去。2020年6月11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其官网发布讣告,深切悼念刘爱琴的逝世。
刘爱琴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不易,然而她从未因此抱怨过命运。她用一生的经历诠释了坚韧、奉献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后人。
发布于:天津市纯旭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