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牛背村,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柴河镇西北约48里的地方,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山村股票加杠杆在哪里加,每年夏季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然而,或许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宁静的村落,在70多年前却发生了震惊人心的历史事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村里的一群勇敢的村民,凭借仅有的23条简陋枪支,在弹药匮乏的情况下,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军——他们手持步枪、手榴弹、掷弹筒、机枪等重武器——展开了惊天的抵抗。尽管日军伪装投降,企图在反击中一举摧毁村庄,村民们坚持了将近8个小时,直到东北民主联军和苏联红军赶来,才使得村中的200余名男女老少得以幸存,免于惨遭屠杀。最终,黑牛背村的村民们不仅成功击退了敌人,还击毙了30名日本士兵,而自己则几乎无一人伤亡。今天,我将带大家回顾这个几乎被历史尘封的英雄故事。
展开剩余82%黑牛背,原本是茫茫的原始森林,未有人迹,四周一片寂静。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左右,才有少数人来到这里放山和挖棒槌(即人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地方慢慢有了些许人烟。此后,一位白俄将军逃亡至中国,并在横道河子开设了林业公司,逐步发展起了伐木工棚。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侵略者开始疯狂掠夺东北的森林资源,在海林成立了近滕公司,并通过黑牛背、梨树沟、仰脸沟等地修建了森林铁路。
随着这些伐木工厂和铁路的修建,黑牛背村的人口逐渐增加。村里不仅有人从事林业工作,还有不少村民支持抗日,积极为抗联提供援助。小日本鬼子对此十分愤怒,因此实施了所谓的“集团部落”政策,将村民们强行归并成集体,黑牛背也没能幸免。伪满洲国成立的森林警察署拆除了村民原有的茅草屋,将大家逼迫到指定位置建房。为了防范抗联,鬼子强迫村民在屯外挖掘深沟,堆砌土围墙,并在围墙上设置了粗大的柞木杆。鬼子以为这样可以彻底封锁与抗联的联系,没想到,正是这道“屏障”在后来的战斗中,成了保护村民的最后防线。
围墙四面设有门,东门通向外界,南门则连接南河,西门通向梨树沟。而在这些门口,鬼子则设置了岗楼,进行盘查。村民们的行动受到严格管控,他们只能凭借“良民证”出村务农、打柴。生活艰苦,大家不得不穿着配给的更生布,吃着橡子面,日子过得如同牛马般辛苦。然而,即便在如此压迫下,村民们依然通过各种方式支援抗联部队,偷偷为他们运送食盐和粮食。
在这一过程中,伪满洲国的警察和宪兵不断对村民进行迫害,他们以反满抗日为名,对村民进行吊打、体罚,甚至送往矫正院。黑牛背村大约有40户人家,每户都至少有一人被强制征用去做劳工,从事飞机场建设、煤矿开采等苦力活。而那些从事林业工作的村民,也经常遭到鬼子和汉奸的剥削,生活异常艰难。时至1945年,村民们终于意识到,日本鬼子已经奄奄一息。更令他们激动的是,苏联红军已占领了牡丹江,而黑牛背恰好是敌人溃逃的必经之地。
随着日军溃退,许多日本军人开始乘火车逃向横道河子,而为了切断敌人的逃跑路,村民们采取了激烈的措施,放火烧掉了西大桥。这一举动有效地割断了敌人的后路,极大地阻碍了日军的溃逃进程。然而,这一切并未能让黑牛背村真正安宁,反而激怒了日本军官。
一些撤退的日本军官开始密谋反击,欲图返回黑牛背村进行血腥报复。为了应对这一突发危机,村里组织起了自卫队,队长秦海山带领众人严阵以待。自卫队不仅把村里青壮年全部动员起来,还准备好了充足的武器、战术,防止敌人来袭。
然而,敌人的报复并没有因为局势的恶化而停歇。数百名日本军人集结在仰脸沟,准备发动总攻。当时,红军司令部已发出紧急敦促书,要求所有日本军人立即投降。为了确保此命令能够传达至敌军,村民们决定派遣三名未婚青年去送信。虽然送信任务充满危险,但他们依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三人背着重要的文件,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了20多里的山路,最终到达仰脸沟。
可惜,当他们到达时,情况已经大为变化,日军并未按要求投降,反而明显显露出敌意。三人很快察觉到,日军并不打算履行投降承诺,反而计划进行突然袭击。为避免被敌人发现,他们决定尽快返回报告情况,但他们的退路已被封死。夜幕下,鬼子的攻势越来越猛烈,村民们在自卫队的组织下,严密布防,开始全力抵抗。
战斗中,谢继荣等村民表现出了极高的勇气和战术智慧,凭借仅有的23条简陋的枪支,与装备精良的敌军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持续了8个多小时的激烈对抗后,红军和苏联红军终于赶到,及时解救了村民,彻底击退了敌人。
这场激烈的战斗让黑牛背村的英雄事迹得以流传,尽管经历了极大的苦难和战斗,但村民们依然保持着坚韧的意志,最终以零伤亡的战绩取得了胜利,展现了无畏的精神和坚强的民族气节。这段历史,直到今天依然深深刻在村民们的记忆中,成为一座永不褪色的纪念碑。
发布于:天津市纯旭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